【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金色土地 “農”墨重彩
家家獲稻積如岑,不問山椒與谷陰。
當九月的風掀開秋天的日記,收獲,便是散發光芒的扉頁。
廣袤田野間,黃澄澄的稻谷隨著秋風翻滾起金波,豐收在望;采摘園內,一串串葡萄掩映在藤葉之間,晶瑩剔透;漫步鄉間小道,一座座秀美整潔的村莊、一條條精品農旅線路,呈現出現代農業發展給這片金色土地帶來的蓬勃生機……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立足區位優勢,按照“一產上規模、二產提質量、三產增效益”的發展思路,以農業特色產業提檔升級“138+N”工程和農業提質增效“6969”工程為抓手,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延伸產業鏈條,培育農村新型業態,持續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活力。
山鄉巨變,山河錦繡。一幅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斑斕畫卷正在皖西大地鋪展開來。
看農田更高產
春種一粒栗,秋收萬顆子。立秋過后,走進金安區翁墩鄉翁墩村,數千畝稻田錯落有致,金黃飽滿的稻穗在陣陣微風吹拂下“沙沙”作響,空氣中彌漫著收獲的味道。
“再有半個月,就可以收割了,辛勞幾個月,現在最期待顆粒歸倉,這也是基地高標準農田改造完成后的第一季收成?!痹诿魅N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秦明全指著基地的大片良田向記者介紹說。
翁墩村屬典型丘陵地形,原先各家各戶的土地比較分散,大小不一,小田畝的限制讓種植難以規?;?、機械化,產出效益低。乘著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春風,田地實現了舊貌換新顏,原來分散零碎的地塊被平整成一塊塊規整的大田,田間的涵管、道路都修葺一新,方便機械通過,還有泵站和灌排渠道,徹底解決了農機作業、抗旱排澇等困難?!啊锍煞?、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豐收不用再靠天,良田成了‘香餑餑’,我們種糧也更有信心了?!鼻孛魅南矏傄缬谘员?。
“今年基地種了5600畝水稻,加上金星村托管給我們的6500畝,選用的都是綠色品種,高標準農田改造之前,以前農戶種植的時候畝產只有1000斤左右,但是經過高標準改造之后,不僅節省了勞動力,畝產能夠達到1100斤?!苯衲瓿掷m的高溫干旱,對水稻種植有一定影響,但秦明全并未過分擔心,因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時,早已把水渠貫通,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干旱壓力,保障了水稻的正常生長。
“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市委書記葉露中更是在眾多場合提出要求,要深刻認識抓好糧食產業的極端重要性,心系“國之大者”,切實做好糧食穩產增效文章。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一季千斤,兩季噸糧”的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是穩定提高糧食產能的基礎。作為農業大市,也是重要的糧食主產區,近年來,我市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嚴格落實中央各項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舉措,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指導思想,積極整合水利、林業等資源,因地制宜,進行水、田、林、路、橋、渠、井、電灌站等綜合治理,將中低產田建設成為高標準農田,牢牢守住耕地數量、質量“雙紅線”,切實做好糧食穩產增效文章。耕地保護“長出牙齒”,耕地質量穩步提升,為穩固“大國糧倉”夯實了基礎。據悉,全市2021年4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全部完工,2022年43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目前正穩步推進。
看農民“慧”種田
和翁墩村種植不同,在位于金安區木廠鎮姜圩村的春泉農業合作社稻蝦種植基地,目前,500畝再生稻的頭茬已收獲完成,正值二茬稻抽穗期。
“滴滴滴”,9月12日上午10時許,基地技術工程師張琴琴的手機響了,這是用于種養管理的物聯網控制系統“智慧農業云平臺”小程序在提醒,打開一看,原來是一塊稻蝦田的水體溶氧量偏低。他輕輕一點,屏幕上的增氧機圖標旋即轉動起來。1公里外的蝦田里,增氧機啟動運作,屏幕上的數值緩緩上升。
“種稻養蝦都是技術活,精細監測管護不能缺?!贝喝r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朱云飛一邊介紹一邊領記者進入基地控制室,只見一塊超大的彩色大屏上,實時顯示著土壤墑情、種植環境、養殖環境、病蟲害預警等各類監測數據?!斑@是我們的智能‘大腦’,有了它即便遠在千里之外也能監控田間情況?!敝煸骑w告訴記者,以前農田管理全憑經驗,如今在稻蝦田、蔬菜大棚安裝了各類傳感器,可采集土壤、溫度、濕度等不同類型的數據,這些數據不僅顯示在電子屏上,還通過物聯網控制系統傳輸至后臺分析研判。
過去靠經驗種田,現在用數據“說話”,手機小屏連上智慧大屏,什么時候澆水、施肥、通風,系統全程把關,還能遠程操作灌溉等設施,省時省力,實現了田間管理的自動化和精準化。
春泉農業合作社是我市發展智慧農業的一個縮影。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現代化、數字化、智能化。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智慧農業,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近年來,隨著農業智能化設施的不斷升級推廣,我市借助“數字鄉村”建設,加快推動農業科學技術走進田野,帶動農業生產智慧化,促進農業“接二連三”,為鄉村振興“錦上添花”。
從傳統種田模式到機械化、智能化,點鼠標代替了動鋤頭,資源得到了高效利用,“新生代”農人正領銜種田戶,從會種田到“慧”種田轉型和跨越。同時,借助“互聯網+”,跳出單一農業生產,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批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在六安加速形成。不斷躍升的農業現代化,也讓農民多種糧、種好糧的物質條件越來越好,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越來越牢固。
看農業產業旺
在舒城縣南港鎮公義村,一輛皖A牌照的車緩緩駛進錢元玲家庭生態農場。
“老板,我訂的貨準備好了嗎?”
見是熟客,錢元玲連忙迎上前說:“您稍等,這就拿來?!?/p>
不一會兒,訂購的8只已打理干凈的新鮮生態土雞裝上了車,客人滿意地開車返回合肥。
2006年,錢元玲和愛人楊榮伍決心回到老家公義村開辦養殖場,從最初的養殖7頭豬,到現在占地180畝、年生產40個品種產品的家庭農場,夫妻二人一干就是16年。通過把優美的環境與綠色生態養殖結合起來,“園林生態養殖”成為錢元玲家庭農場養殖的一大亮點。
家庭農場發展紅紅火火的同時,2017年,村里的就業扶貧驛站設在這里,農場實現常年就業30人,其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婦女就業13人,年人均收入1.2萬元左右。此外,農場還直接和間接帶動困難幫扶戶100多人發展種植養殖業,免費為貧困群眾開展技能培訓和提供種苗、防疫技術,指導貧困群眾生產加工香腸臘肉等農副產品,人均年增收6000多元。
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產業發展,是滋養農民美好生活的源頭活水。近年來,針對我市“三農”工作中存在“農業產業化水平質效不高”的突出短板和問題,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強調,要結合六安實際,將品牌打造與品種培優、品質提升、規?;洜I、標準化生產一體布局推進,做大做強農業產業。
目標明確,有的放矢。針對實際,我市將品牌打造與品種培優、品質提升、規?;洜I、標準化生產一體布局推進,按照“培養能人、培育產業”有關要求,緊緊圍繞實施農業特色產業提檔升級“138+N”工程,積極推行規模經營、主體經營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經營三種經營模式,在茶葉、蔬菜、中藥材等農業產業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培育一批農村產業發展帶頭人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煉”出茶葉、水果、蔬菜、中藥材、小龍蝦、皖西白鵝、霍壽黑豬、皖西麻黃雞等八大特色主導產業,解決了分散的小農戶與大市場的銜接問題,推動了我市農業特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與此同時,創新實施農業提質增效“6969”工程,依托豐厚的農業基礎,立足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建設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培育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現代農業綜合體,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奮力打造鄉村產業振興六安樣板。
2022年上半年,全市累計培育產業發展帶頭人34642人;2021年八大特色產業綜合產值達542億元,年均增幅15%以上。截至目前,全市6個現代農業產業園新引進規模種養主體67個,實現綜合產值235.01億元,同比增長12.7%。全市新開工擴建9大優勢主導產業千畝、萬畝種植基地及規模養殖場154個,實現總產值369.61億元;6個綠色食品加工產業園實現產值209.71億元,同比增長13.5%,新增農產品加工企業12家,新引進入園項目56個,總投資額90.01億元,實際到位資金35.54億元;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凈增38家,總數達422家,居全省第2位。
看農村“顏色”好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行走在我市的大小村落,總讓人不禁拿出手機記錄美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積極借鑒經驗,在圓滿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基礎上,接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奮力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由“點”向“面”、由“整治”向“提升”、由“干凈整潔”向“生態宜居”轉變。
在葉集區洪集鎮牌坊店村中心村,村前屋后干凈整齊,村民們自覺將生活垃圾扔進門前的垃圾箱內。走在干凈的村道上,村民張玲充滿自豪地說:“村子變美了,大家的生活習慣也變好了。好的環境,大家都愿意去維護?!?/p>
據了解,目前,全市農村垃圾收集轉運設施已實現全覆蓋,省級中心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村莊清潔行動所有行政村全覆蓋。創建美麗鄉村中心村累計達到1391個,其中省級中心村869個。
村容村貌變靚了,進而拉動鄉村旅游等產業發展,對農民而言,收獲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秋高氣爽,走進大別山風景道旁的霍山縣磨子潭鎮宋家河村,一條清澈的小河穿村而過,潺潺流水聲如鳴佩環,悅耳動聽。
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撐竿跳”。在實現村莊凈化、綠化、美化的同時,宋家河村緊盯1200多畝茶園,以茶為“媒”,通過“支部牽頭、大戶帶動、農民參與”的方式,先后培育9家茶葉合作社。磨子潭鎮黨委和宋家河村兩委還積極拓寬思路,將茶葉、文化和旅游有機結合起來,探索建立集休閑觀光、采摘體驗、餐飲服務為一體的茶旅觀光帶,借助綠水青山,融合茶旅文化,每年到此旅游養生的游客近10萬人次,2021年宋家河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5萬元。
倉廩實而民心安,農業強則百業興。讓現代農業更優、農業產業更強、農民口袋更富,讓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更加堅定有力……關山難越今已越。闊步“十四五”,六安將堅定不移地在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上乘風前行、奮進高歌。(皖西日報融媒體記者 鄭策 李珊珊)